首页

女王之家Sm视频电影

时间:2025-05-26 09:03:02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35274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小海鲜之乡”出口忙 养殖户“组团”奔共富

“这次虽然没有参赛,但我同样享受比赛,希望大家都能跑出好成绩。”身材纤瘦的小亮不时与一匹名为“腾达仙子”的马匹交流,他最大的愿望是骑着“腾达仙子”在赛马场上纵情驰骋。

乌鲁木齐:非遗文创馆吸引市民参观

韩正表示,习近平主席同总理先生今年3月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在两国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是李光耀先生诞辰100周年,新加坡运用东方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方愿同新方一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两国合作项目提质升级,密切两国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用好用足双边合作机制,将两国关系新定位落到实处,为地区繁荣稳定作出新贡献。

旅美大熊猫洋洋口吐白沫、饿得啃墙皮?成都基地回应

曾多次访华的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全球可再生能源部门负责人尼尚·巴德瓦杰注意到,中国发展既有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升级,也有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在清洁能源技术、融资、基建方面,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巴德瓦杰说,“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等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相信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将助力这些国家加快实现能源转型。”

情绪疗愈的八种方法

双方要始终遵循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从历史的纵深和时代的高度把握和擘画中俄关系,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今年,两国元首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密切交往,双方将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根本遵循,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四个携手”助力中国东盟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滔滔黄河水,润泽一座城。呼和浩特除北部武川县0.16万平方公里在内陆河流域,其余均在黄河流域范围。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